今天我早上就開車載著丘士正博士*(Brian Chiou)回到中央大學去跟學校的老師討論,上午是聽取研究室學妹報告她論文的研究成果(台灣的Vs30推估),還跟馬老師簡單聊了一下,因為馬老師還趕著下午要去國震中心開會,所以中午就離開了。午餐我們就找了陳浩維老師一行人到禪園去吃飯,沒想到這一吃,竟然從中餐吃到晚餐時間了。實在是大家討論的太忘情了,服務生在這中間還不斷的來幫我們加茶水(我看服務生都在偷笑了...),一直到五點我們才離開餐廳,這可是我在餐廳呆過最久的一次了,還好此餐廳的水準夠高,沒有中途趕我們走:p
在討論的中間,我聽到丘博士講的一個觀念我很認同,他說:你要研究一個東西讓它先是一個「useful」(有用的),然後才是「usable」(可用的),最後它才會變成「used」(大家所使用的)。這就是【三個U】,從有用的東西變成可以用的東西,最後是一個大家都採用的東西,這中間的過程你必須不斷的"精進"你的研究成果,最後你的東西才會是一個product。這通常也是一個從學術界的東西變成一個是工程界願意用的過程,工程界的一個現象就是「慣性很大」,一旦一個東西被工程界所採用,通常就會被一直沿用下去。不過一個新的東西要進入到工程界當中,需要經過不斷不斷的push,才有可能被接受,這是一個目前普遍存在的現象,我才剛有那麼一點點的認知。
*丘士正(Brian Chiou) 是目前全美頂尖的engineering seismologist (工程地震學家)之一,他是一位能同時瞭解engineer與seismologist所使用的語言,並且扮演這兩者之間的溝通平台的角色。他是我的偶像之一。
在討論的中間,我聽到丘博士講的一個觀念我很認同,他說:你要研究一個東西讓它先是一個「useful」(有用的),然後才是「usable」(可用的),最後它才會變成「used」(大家所使用的)。這就是【三個U】,從有用的東西變成可以用的東西,最後是一個大家都採用的東西,這中間的過程你必須不斷的"精進"你的研究成果,最後你的東西才會是一個product。這通常也是一個從學術界的東西變成一個是工程界願意用的過程,工程界的一個現象就是「慣性很大」,一旦一個東西被工程界所採用,通常就會被一直沿用下去。不過一個新的東西要進入到工程界當中,需要經過不斷不斷的push,才有可能被接受,這是一個目前普遍存在的現象,我才剛有那麼一點點的認知。
*丘士正(Brian Chiou) 是目前全美頂尖的engineering seismologist (工程地震學家)之一,他是一位能同時瞭解engineer與seismologist所使用的語言,並且扮演這兩者之間的溝通平台的角色。他是我的偶像之一。